株洲柴油价格历史走势-株洲中石化柴油价格

1990年代初,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货物列车的重量也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于1993年对《铁路主要技术政策》进行了修订,要求“繁忙干线上旅客列车的最高时速140公里,货物列车最高时速90公里”,“货运电力、内燃机车的最大轴重增加到25吨”,1995年12月又发布了《铁路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要求在2000年前在京沪、京广、京哈、陇海等主要干线率先开行5000吨级重载货物列车,以提高货运列车牵引重量和速度。为发展重载货运干线机车,中国铁道部于1996年正式立项对25吨轴重的货运电力机车、柴油机车进行研究和试制。

按照铁道部的要求,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旗下的多家机车制造厂于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年—2000年)期间,成功研制了一系列25吨轴重的货运机车,包括戚墅堰机车车辆厂的东风8B型柴油机车、北京二七机车厂的东风7E型柴油机车、株洲电力机车厂的韶山4C型电力机车、以及大同机车厂的韶山7B型电力机车。 韶山7B型电力机车是以韶山7型机车为基础试制的25吨轴重干线货运用电力机车。根据铁道部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大同机车厂于1996年完成机车技术设计;1997年12月试制了两台韶山7B型机车。1998年3月,两台机车配属昆明铁路局昆明机务段,开始在南昆铁路进行10万公里运用考核试验,担当昆明至威舍间的货运牵引任务 。完成运行考核后,韶山7B型电力机车于1999年6月先后赴铁道部科学研究院北京环形铁道、北同蒲铁路大同至太原区段,由铁道部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负责进行型式试验和动力学性能试验 。完成所有试验项目后,两台韶山7B型电力机车配属昆明机务段投入南昆铁路运用;至2003年,机车返回大同厂进行大修之后改配属柳州铁路局(今南宁铁路局)南宁机务段。2002年1月,韶山7B型电力机车通过部级科技成果鉴定。

但受到当时中国铁路技术政策影响,且受制于当时的线路条件,25吨轴重电力机车未能获得进一步推广使用。中国首批四种25吨轴重机车之中,除了东风8B型柴油机车成功投产,包括韶山7B型电力机车在内的其余三种车型,各试制两台后均未能批量生产。

多地强力救市 22汽车股一日市值暴涨超400亿

中国南车低开高走,走势较强,作为低价大盘股该股也有望成为融资融券业务的标的证券。

投资亮点:

1、公司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拥有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组合,其品牌在国内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很高知名度和认同度,在海外知名度也在提高。

2、公司的自主研发实力强、研发投入增长迅速,公司拥有机车车辆材料工艺研发中心和客车电气研发中心,全球技术领先的高速动车组研发制造基地,还拥有变流技术国家工程中心(依托在株洲所)和五家国家认定技术中心和四个博士后工作站,自主研制了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和城轨地铁车辆电传动系统,具有300公里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速城轨地铁车辆等高端产品研制能力。

风险提示:

铁道部及其所属的铁路局以及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商是公司最主要的客户。铁道部和国家发改委分别是中国铁路运输装备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装备发展的政策制订者,一旦其发展政策发生变化,而公司不能及时适应变化,将给公司的经营带来风险。

相关板块:

公司是国内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商之一,拥有完整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组合,包括铁路电力机车、内燃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和城轨地铁车辆,在机车、客车、货车、动车组、城轨地铁车辆等所有业务领域都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公司的自主研发实力强、研发投入增长迅速,拥有多家研发中心,自主研制了直线电机地铁车辆和城轨地铁车辆电传动系统,具有300公里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速城轨地铁车辆等高端产品研制能力。近期,公司所属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与美国通用电气运输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签订补充意向书,双方计划建立柴油机中外合资公司,加强柴油机业务合作。该合资公司将主要从事内燃机车柴油机、船舶柴油机的生产、组装、测试、销售、售后维修服务、大修,及部分零部件加工,并向指定的目标市场进行销售。合资公司成立后,预估其年生产柴油机将达650台。

二级市场上,该股近期在上市之初的成交价位附近强势整理,走势相对独立于大盘,后市若获得量能的有效配合,则有望保持震荡上扬态势,投资者可适当关注。

我对天坛生物最近走势的看法 1.基本面:疫苗行业的龙头公司.整体市后的中生集团,具备成为医药行业大市值公司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素质。且股本结构与中国船舶相近亦同为‘中’字公司,理应有巨大的想象空间。虽然中国生物技术集团总公司 再强调就目前形势来看,难以在今年年底完成集团在A股的整体市,但市公司方面称中生集团公司将在未来12个月内,采用定向增发、收购资产及吸收合并等方式逐步整合集团资源---即成为“中国生物”只是时间问题。 2.技术面:1. 8月中旬以来该股各条均线从粘连走向多头发散。 2. 周移动平均线呈多头发散状。 3. 已突破2/12、6/12及8月中旬试盘高点的连线(即颈线位)且有效。 4. 弹跳力度很大--2个涨停板启动构筑升趋势。 5. 攻击缺口(5%)力度较大。(我个人认为不会封闭) 6. 量价配合理想(典型的高控盘走势)。 3.主力成本35---36元(3月份-6月份建仓完毕),6月中旬至8月中旬洗盘毕。 4.筹码集中度很高(比中船略差),且多家基金新近建仓,理应有巨大升幅。 5.大盘走势的“模糊”认识:建行、神华市,乃至10月的中石油市后,它们将与工行、中行、中石化、平保、人寿起,成为中国股市的“定海神针”,只要这八只大盘股价格稳定,哪怕其他股涨跌幅再大,指数也涨不动、跌不动,这种情况,最有利于投资者对注资、重组、整体市概念股进行中长期做多。-----见华东师范大学企业与经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的林博士博客文。(我个人很崇拜李老师觉得他的分析很有道理) 以是我个人的浅薄认识,希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分析欠妥处望各位“天坛生物”的持有者海涵。

韶山1型电力机车的发展历史

受各地出台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利好消息面影响,港A两市汽车板块连续两日表现强势。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截至3月25日收盘,申万汽车指数上涨4.74%,涨幅领涨各行业指数。

A股176只汽车成分股中,171只股票飘红,12只涨停,仅4只出现下跌。

整车板块中,22只汽车股一日内市值合共暴涨了432.4亿,其中,力帆股份(601777.SH)、曙光股份涨停,上汽集团(600104.SH)、长安汽车(000625.SZ)股价涨幅超5%。

港股汽车板块同样疯狂,华晨中国(01114.HK)、长城汽车(02333.HK)等多只股票涨幅超10%。

对于汽车股近期走势,3月25日国泰君安首席汽车分析师张欣对我们表示,汽车板块股市接下来的走向不好判断,“但资本市场的任何反应都与政策、行业动态等相匹配,受汽车行业的综合因素影响,具体要看接下来政策等方面的演化。”

汽车股暴涨?整车板块全线飘红

延续前一交易日的反弹行情,3月25日,港A两市汽车板块继续走强。

A股方面,曙光股份、力帆股份、京威股份(002662.SZ)、襄阳轴承(000678.SZ)、奥特佳(002239.SZ)等12只个股涨停。

其中,整车板块全线飘红。

具体来看,截至25日收盘,上汽集团领涨,涨幅达8.05%,报收20.53元/股;江铃汽车大涨6.7%,报收12.71元/股;长安汽车涨5.67%,收盘价为11元/股;北汽蓝谷涨5.65%收5.61元/股;长城汽车股价报收9.06元/股,涨幅达5.6%;广汽集团和比亚迪涨幅分别达5.17%、5.07%。

值得关注的是,经过两个交易日连续反弹,不少上市车企“身价”大涨。

其中,上汽集团总市值暴涨330.64亿元,广汽集团暴涨115.69亿元,长城汽车暴涨115亿元,比亚迪暴涨111.85亿元。

港股汽车股方面,华晨中国涨14.54%至6.46港元/股,长城汽车涨12.53%至4.85港元/股,吉利汽车(00175.HK)涨7.35%,广汽集团(02238.HK)涨6.22%,北京汽车(01958.HK)涨7.66%,比亚迪股份(01211.HK)涨8.63%。

渤海证券证券指出,是中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同时近期国际油价大幅下跌,国内汽柴油价格也随之下调,这将利好传统汽车消费,叠加部分地方出台的汽车消费刺激政策,将助力汽车行业景气度提升,疫情结束后有望迎来需求的复苏。

多地限购“松绑”

汽车股近日持续走强的背后,与国家和多地政府陆续出台的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有关。

据我们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地明确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包括佛山、广州、珠海、湘潭、长沙、株洲等。具体措施包括推出购车补贴、置换补贴、购置税补贴等。其中,广州还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3月25日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最近促进汽车消费的相关政策比较多,特别是地方政府方面。

朗学红表示,目前来看,相关措施可以分成两大类,“一大类为非限购地区,这些地区会因应当地汽车生产基地的特点,重点对地产车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这以湖南等地为代表;另一大类则是限购城市,主要还是以增加牌照量来促进汽车消费。”

值得关注的是,近日,亦有不少地区汽车限购政策出现松动。

3月24日,多家媒体报道称,北京正研究出台刺激汽车消费措施,上半年或再释放不少于10万个购车指标。不过,该消息随即被删,北京市商务局3月25日澄清,相关措施尚未经研究论证,因工作不慎被放网上。

而在“北京新增10万指标”消息遭澄清后不久,3月25日杭州下午出炉了相关汽车限购“松绑”措施,将在2020年一次性增加2万个小客车指标。

“6个限购城市都集中在一线城市,如果释放一定的牌照指标,对拉动汽车消费有很大的作用,而大部分地区实际不存在限购因素,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措施还是有一定作用的。”郎学红对我们说道。

不过张欣则认为,政策面的影响还是比较有限,“现阶段的地方救市政策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主要聚焦于换购群体,实际效果并不大。”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东风4型内燃机车的发展历史

研制电力机车的首要条件是决定供电制式,在当时相当先进的电压25千伏、频率50赫兹的交流供电制式仅在法国和苏联国内少数铁路试用,中国曾经考虑采用当时最普及3000伏直流供电,但经过详细论证,最终决定采用25千伏工频单相交流制 。在苏联工程技术专家的指导下,中国决定以苏联当时最新型、刚投入批量生产的N6O型电力机车为原型,结合中国铁路的技术规范进行仿制。考察团在完成电力机车技术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预定任务之后,于1958年6月全部回国,组成了电力机车设计处,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展开了电力机车的研制。

由于株洲机车车辆工厂和湘潭电机厂有合作制造工矿用小型电力机车的经验,铁道部决定以这两家工厂承担电力机车的试制任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北京铁道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单位参加联合设计 。1958年7月15日至20日,由国家技术委员会等组成的技术审查委员会在湘潭电机厂审核了国产电力机车的设计任务书和技术设计方案,设计过程中方对H60型机车进行大量修改以满足中国铁路的实际需要,其中重大修改达78处。

试制工作于同年8月开始,株洲机车车辆工厂负责机车车体、转向架等机械部分,而湘潭电机厂负责牵引电动机、整流装置等电气部分。1958年11月18日,由株洲机车车辆工厂负责试制的电力机车车体、转向架等机械部分组装完成,随后被送往湘潭电机厂进行总体组装。

1958年12月28日,中国第一台干线电力机车在湘潭电机厂出厂,定型为6Y1型,编号001,命名为韶山号 。“6Y1”型号中的“6”代表机车有六根车轴,“Y”代表采用引燃管整流,“1”代表第一种型号。6Y1型机车设计为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采用低压侧调压开关调压,功率为3900千瓦,最大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机车出厂后随即赴北京,在新建的环形铁道试验基地进行试验,但引燃管整流器不能正常工作返厂整修。

在1959年10月的国庆节期间,6Y1型“韶山号”电力机车与大连机车车辆工厂的巨龙型、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的先行型、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的卫星型柴油机车一同前往北京展出,并于同年12月参加第二次全国工业交通展览会。1959年11月12日,时任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亲自题诗祝贺。

“电掣风驰今在眼,巨龙追逐卫星奔。韶山初见星星火,此日已经燎大原。”——郭沫若,1959年11月12日。

1960年3月,第二台6Y1型电力机车(6Y1-002)在田心机车车辆工厂落成 。1960年5月,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干线——宝成铁路宝鸡至凤州段建成通电,6Y1型电力机车于1961年5月起赴宝成铁路实地试运行,但由于制造工艺较差,造成机车存在引燃管逆弧、调压开关烧损“放炮”和牵引电机环火三大质量关键问题,且制动性能不良又缺乏电阻制动,列车下坡时危险性较大,6Y1型机车未能批量生产 。为了应付电力机车短缺的情况,铁道部决定从法国进口一批由阿尔斯通公司生产的6Y2型电力机车作为过渡。6Y2型机车同样采用引燃管整流,但使用更先进的高压侧调压且带有再生制动 ,于1961年8月15日正式投入宝成铁路运行。 面对机车的先天性质量问题,铁道部和一机部在1961年两度在株洲召开会议,针对6Y1型1、2号机车存在的可靠性问题,决定由田心机车车辆工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湘潭电机厂组成6Y1型电力机车质量改进联合工作组和技术服务组,进行技术攻关。

随着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发展,且国产引燃管质量不稳定、寿命短,在株洲所、田心机厂、北京变压器厂共同努力下,于1966年6月生产的6Y1型004号机车开始采用大功率硅半导体整流器取代引燃管作为整流装置,成为中国第一台采用硅整流器的电力机车,每台机车共用960只硅元件,使用效果良好。

1967年,通过借鉴6Y2型机车的技术,田心机厂试制了6Y1型007号机车。针对牵引电动机故障率高,主要是环火和电枢匝间短路的问题,经研究发现苏联的NB410(НБ410)型牵引电机设计中存在的根本性缺陷,电压高、极数多、换向片多而薄,因此株洲所、田心机厂共同研制了1500伏四极带补偿绕组的ZQ650-1型牵引电动机。初期6Y1型机车仿照苏联H60型机车,采用28元件的调压开关与铁芯过渡电抗器,容易造成调压开关触头烧损、牵引电机飞弧等故障 ;为此又研制了新的20元件带灭弧罩的调压开关,并设计试制了空心电抗器,减小了过渡电流的冲击。通过这些改进,007号机车成功解决了引燃管、调压开关和牵引电机三大问题,并采用了碳滑板单臂受电弓取代原来的双臂受电弓、加装了电阻制动,解决了初期的许多故障问题。

1968年,田心机厂、株机所总结了之前的经验和成果,试制了6Y1型008号机车,为6Y1型电力机车的第一次重大技术改造,综合改进整流装置,牵引电动机功率提高到700千瓦,机车小时功率提高到4200千瓦,持续功率3780千瓦,电阻制动功率也提高到2800千瓦,最大速度90公里/小时。第八台6Y1型机车试制成功后,田心机厂报请铁道部请求对该型电力机车投入批量生产,而当时正值时期,铁道部已实行军事管制。1968年4月27日,经铁道部军管会决定,批准自008号机车开始,6Y1型电力机车正式定名为韶山1型,并于1969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在1975月7月1日,参与宝成铁路全线电气化通车典礼的机车即为008号机车。

在生产过程中,田心机厂、株机所又根据机务段的实际运用经验,对韶山1型机车进行了许多改进。1971年,从韶山1型061号机车开始进行第二次重大技术改进,主要改进包括加大了主变压器容量,用过渡硅机组取代过渡电抗器,电阻制动也改为硅机组励磁,运行级位从9级增加到33级等。1976年,从韶山1型131号机车开始进行第二次重大技术改进,将主电路中抽式电路改为单拍式双开口桥式整流调压电路,取消了过渡硅机组而与主整流机组合并等。 经过三次重大技术改进,韶山1型电力机车趋于成熟、稳定。1980年,经铁道部审定,从韶山1型221号车起基本定型并开始大批量生产,至此,已经距首台6Y1型机车出厂超过20年的时间。截至1982年底,株洲电力机车厂已经生产了299台韶山1型电力机车,分别配属4个铁路局(西安铁路局、成都铁路局、武汉铁路局、北京铁路局),1个铁路公司(广州铁路集团)下辖7个机务段(宝鸡机务段、安康机务段、勉西机务段、马角坝机务段、六里坪机务段、石家庄机务段、株洲机务段),运用于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襄阳至安康段、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石太铁路等。

韶山1型电力机车于1988年停产,共制造826台(包括7台6Y1型) 。不同年代生产的机车的车号铭牌也有区别,其中6Y1型共7台,车号为“6Y1-0001”~“6Y1-0007”;第8台至第649台韶山1型机车,车号为“韶山1008”~“韶山1649”;第650台至第826台韶山1型机车,车号为“SS1-0650”~“SS1-0826”。 至2000年代,早期生产的韶山1型机车的使用寿命已经接近或超过30年,开始进入报废阶段,许多机车已经相继被封存或按废铁出售拆解。

2014年9月19日晚21时59分,韶山1型309号电力机车完成牵引镇城底-太原的6806次客车牵引任务返回太原机务段后,中国国铁所持有的韶山1型电力机车彻底退出运行。但因太原局电力客运机车不足,故又将其中配属的两台韶山1型机车(281、685)改为热备机车。

新中动力机厂的历史沿革

至1969年,大连机车车辆工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二十周年国庆,对原有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局部修改,并将1966年至1967年间试制的第一套柴油机、电机机组样机安装在机车上,研制成第一台东风4型柴油机车,车号为2001。机车出厂后在沈大铁路大连至大石桥区间进行牵引试验,但由于机车为“国庆献礼”草率上马,其零部件未经必要的试验考核和改进,柴油机和电气部分以及机车其它一些装置都未达到设计要求,导致整台机车的性能和质量未能过关,此后大连厂针对暴露的问题,对柴油机进行一系列改进 ,而田心电力机车工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永济电机厂、大连热力机车研究所也联合对原有的牵引电机组进行改进 。1972年,东风4型2001号机车交付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开始进行运用考核。1973年,大连厂又试制了2002号机车,同样配属北京内燃机务段试用,完成京包铁路、京广铁路的牵引试验后,被安排在京山铁路牵引旅客列车 。与此同时,面对东风4型机车迟迟未能定型、柴油机车产能不足的情况,铁道部决定从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进口一批代表着当时世界第二代电传动柴油机车最高水平的ND4型柴油机车作为过渡。

1974年,大连厂试制了东风4型0001号货运机车,交付北京铁路局丰台机务段运用。同年8月,0001号机车赴湘黔铁路进行高温冷却试验;同年9月,0001号机车改装采用客运传动比的转向架后在京广铁路丰台至石家庄之间进行动力学性能试验,最高试验速度达130公里/小时。试验完毕后,同年年底大连厂正式开始批量生产东风4型柴油机车,同时停产东风3型机车 。1975年1月,0001号机车重新安装货运传动比的转向架,并由铁道部科学研究院主持进行了牵引热工性能试验。1975年2月,《中国新闻报》和香港《大公报》均以《4000马力内燃机车诞生记》为题对东风4型机车的研制作了长篇报道。

然而,东风4型机车在零部件、制造工艺不稳定的情况下量产,随着运行里程增加,机械、电气部件陆续暴露出很多问题,柴油机故障率尤其高,大量机车待修 ,当时丰台机务段还曾经传唱着一句顺口溜:“东风4,东风4,从东单跑不到西四。京广线要瘫痪,东风4要完蛋”。大连厂针对柴油机在结构和工艺等方面问题又作了很多改进。在改进过程中,针对连杆盖断裂事故,柴油机采用了加厚的对称连杆盖;并在柴油机顶部加设排气稳压箱,以改善增压系统的稳定性。为了区别原有的柴油机,经过上述两项改进的柴油机定型为16V240ZJA型,装用该型柴油机的东风4型机车非正式称为“东风4A型”以示区别,第一台装用A型柴油机的东风4(A)型0109号机车于1976年6月出厂,并于同年下半年开始批量生产。 在批量生产东风4(A)型机车的过程中,大连厂持续针对柴油机机强度和刚度不足、轴系动力性能欠佳的问题进行研究,于1977年试制了一台经过强化的新结构机体,并将许多零部件新结构和新工艺引入到新型柴油机,经试验后状态良好,作为A型柴油机的升级产品定型为16V240ZJB型 。1980年至1981年间,大连厂对已产生裂纹的东风4(A)型机车柴油机机体更换为B型柴油机机体,共更换115台。1982年12月,第一台装用16V240ZJB型柴油机的东风4型0527号机车出厂,作为东风4(A)型机车的升级换代产品,定型为东风4B型,并于1984年7月投入批量生产,同时停产东风4(A)型机车。

1980年代初,由于面对当时中国铁路运能紧张、东风4(A)型机车产能不足的问题,资阳内燃机车厂按照铁道部的指示和大连机车车辆厂提供的图纸,于1983年转产东风4(A)型机车。资阳厂首台试制的东风4型机车(车号3001)于1983年底交付广州铁路局广州机务段使用 。由于资阳厂至1986年才完成转产东风4B型机车的技术改造,因此资阳厂于1986年才停产了东风4(A)型机车。

截止1986年停产,大连厂和资阳厂累计生产了843台东风4(A)型机车。其中,大连厂累计生产了客运型31台(车号2001~2031),累计生产了货运型770台(车号0001~0770);资阳厂累计生产货运型42台(车号3001~3042)。

2006年至2008年间,中国铁道部先后将三批东风4、东风4B型机车援助朝鲜。在最近期的2008年,北京铁路局所属12台东风4型机车经整修后无偿移交朝鲜 。在朝鲜铁路系统中,这些机车编号为?2xx(Naey?n 2xx;内燃 2××)。

东风12型内燃机车的发展历史

新中动力机厂的前身为新中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民国14年(1925年)。

民国14年,魏如、支秉渊、黄炎、张延祥、吕谟承、朱福驷、吴梅生等7人集资创业,在上海泗泾路筹建,次年春在长安路租设机器厂开业,同年秋在闸北宝昌路建厂正式组织生产。开始制造3.5匹马力煤油机、12匹马力卧式二冲程小马力柴油机以及碾米机等。此后曾制造16匹马力立式柴油机、36匹马力双缸、54匹马力三缸柴油机;并于民国20年制造45匹马力双缸、90匹马力四缸柴油机等。根据当时需要,还制造10匹马力双缸柴油机,并仿制英国“克罗斯”三缸75匹马力、四缸100匹马力柴油机,同华生电机厂发电机配套,销售于安亭、南翔、嵊县、宁波、江山等地,用于发电厂的照明及小型动力。

民国21年一·二八事变中,日军侵略上海,厂房设备毁于炮火。同年5月重建厂房。次年承造浙赣铁路樟桥大桥以及金华至株洲一段的大部分桥梁工程。民国25年制造出上海第一台柴油机汽车发动机。民国26年八一三抗日战争爆发后,新中公司抢运一部分机器设备迁至内地,先后在武昌、长沙、祁阳、重庆等地复工生产。在祁阳时还举办5期技工训练班,培养车钳工种的技术工人近300人,当时的新中公司具有相当规模,职工人数多时达1000人。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中公司从重庆迁回上海。当时,由于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倾销,国内工商业生产受到打击。为了维持生计,工厂扩大品种组织制造泥浆泵、深井泵以及各种口径的高低压抽水泵、型砂试验设备、100吨油压机及起重机等,此时职工人数仅196人。

解放后,公司董事会于1951年8月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1952年11月1日获正式批准,是全市机器行业的最早的合营企业之一。合营后改名新中动力机器厂,属华东工业部领导。1955年改名新中动力机厂。1961年6月,划归三机部第九局领导。

随着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货物列车的重量也不断提高,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于1995年12月发布了《铁路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期规划纲要》,要求在2000年前在京沪、京广、京哈、陇海等主要干线率先开行5000吨级重载货物列车,以提高货运列车牵引重量和速度;同时,随着铁路干线列车重量的提高,工矿企业向铁路干线接发的列车重量也将达到5000吨级。为满足重型调车机车的配套需求,资阳机车厂于1996年5月在东风4B型柴油机车的基础上,开始研发大功率交—直流电传动调车机车,在铁道部为机车定型前,新机车暂时由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定名为GKD4型 。1997年8月,首台GKD4型柴油机车(GKD4-0001)出厂,是当时国内功率最大的调车机车,由西南交通大学于成渝铁路、资阳机车厂厂线对机车进行了动力学性能测试,并于同年9月交付呼和浩特炼油厂投入运用。

随后根据铁道部机务局的安排,将GKD4型机车正式定型为东风12型柴油机车,并要求资阳机车厂在1997年内另外生产三台东风12型机车以供试验。1997年12月,三台机车(DF12-0001~0003)分别配属广州铁路集团公司、北京铁路局和郑州铁路局,在株洲北站、丰台西站、郑州北站三大编组站担当调车作业任务,进行运用考核试验;其中配属广铁集团的0001号机车于1998年6月由株洲北调往广州北站(今江村站)继续运用。完成运用考核以后,0002号机车于1999年4月在铁道部科学研究院环行铁道和北京铁路局管内京秦铁路进行了鉴定试验。1999年5月,东风12型机车通过了铁道部科技成果鉴定。

截止2010年,南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累计生产了198台东风12型机车(0001~0198) 。在批量生产的过程中,资阳厂根据机车试制和用户意见,陆续对机车的部分结构进行了优化设计,例如司机室加装空调、行车安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