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石油价格-2002年石油价格回顾
我无法预计经济将于何时复苏,也不知道市场将在何时出现改善。但今年以来,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却快欧美一步,表现出了明显复苏的喜人态势。我认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政策,拥有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速度,对世界经济的意义重大。
中国人每日辛勤劳作生产产品给美国人用,而我们给他们一些纸片。当中国人想用这些纸片,例如几年前来买优尼科石油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这些纸片不能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中国每年的贸易顺差达到2000多亿美元,当他们发现美元没办法购买他们想要的东西之后,他们会问,为什么要出口美国,而不是自己用呢?目前中国出口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外需大幅下降,二是出口换来的美元面临长期贬值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内需,一可以弥补外需的下降,二可以避免美元大幅贬值的危险。
中国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很多人认为中国投资美国国债存在很大风险,只要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中国的美元储备就会越来越多。其实中国有多种选择使用其外汇储备,例如投资美国房地产市场、股市等等,而中国方面对于目前中国持有大量美国国债的担忧是有道理的,任何美国以外的投资者长期持有美国国债都面临美元购买力下降的威胁。不过,这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是个问题,但并不是最糟糕的问题。
中国有一个很棒的未来,中国的发展,只是刚刚开始,我会告诉所有中国人,活在现在这个时代里,比100年或者200年前好多了,有很多很好的机会经济会不停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会不停上升,在世界舞台上也越来越重要。去年在北京举办的奥运会,真是难以置信的好,没有人会比它更好,世界正在发现中国,中国也在发现世界。
我从未对中国股市发表过具体意见。我不是做预测股市走向生意的,我一贯的观点是,如果市场下跌,它就比以前更有吸引力。我不预测股市,我只会在市场向下走的时候作出反应。中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奇迹,很多中国人都对股票热情很高。
我是在2002年春天的时候读到了中石油的年报,我从没问过任何人的意见,我当时认为这家公司值1000亿美元,但它那时的市值只有350亿美元。我不喜欢做事要精确到小数点三位以后,如果有人体重大约在300到350磅之间,我不需要精确的体重就知道他是个胖子。如果你根据中石油年报上的数字还做不了决定,那你应该看下一家公司。
我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去年到大连,开车在周围转了45分钟,看到这几年新盖的几百家工厂,中国人正在开始释放他们的能量。过去几个世纪,中国人有能力,但体制不允许人做事,现在中国人的能量开始释放出来了。
我不认为中国变富就意味着美国会变穷,对快速发展的中国过于多疑是疯狂的做法。我们国家有些人喜欢把自己的问题怪到别人身上,前几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时,几百名国会议员投票谴责那项收购,我认为那简直太疯狂了,对中国的主权财富基金也是一样。我们每年从中国进口那么多产品,把那么多美元运到中国,却不愿意让中国拿那些美元来我们这里投资,我认为把中国当成别的国家经济问题的替罪羊是个错误,中美关系有可能会紧张起来,这是我不愿看到的。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化趋势分析
汽油涨价的原因
在国际原油价格回落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谎言是多么的的圆满,但是,我们早就有各种手段来论证,这是明目张胆的欺骗。
一、中国进口的石油没有达到60美圆的(2005年发改委公布大是51美元)。国际市场达到60美圆的是北海清质石油,其质量是世界上最好的,而中东地区、南美、俄罗斯出口的石油是无法达到60美圆的。而中国大量进口的是低质高含硫石油。据著名的经济情报杂志分析,国际油价在54美圆时,中国进口的石油价格大多在30美圆左右。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劣质石油买家。
二、美国与中国石油价格比较。美国平均每升93号油大概是人民币4.7元,可是人家那是加了30%的燃油税,并且人家公路没有收费,高速公路也基本不收费或者收费很低。而北京的类似汽油销售价格已达4.24元,实际价格高于美国。如果有关方面说,中国成品油价格远低于国际市场,更将被下面的例子驳斥的体无完肤。海关宣布上半年查获的走私案件中,成品油、香烟等位居前三名。既然中国成品油便宜,那应该是从中国向国外走私才对,为什么要从国外向中国走私?过去查获的特大走私案件,都与走私汽油柴油等成品油有关,可见内外差价巨大,吸引走私者挺而走险。
三、石油企业报表显示利润巨大。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中最挣钱的,报道说利润接近千亿元,而其年经营额在5000亿元左右,利润空间已相当可观,利润率非常可观。以净资产收益来分析,即使是风光无限的房地产,其优质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为5%到10%为主,而中国石化的净资产收益,根据其2004年年报为17.32,其加权平均的净资产收益为20.32%。大家说这是不是很惊人!是房地产行业优质上市公司平均水平的三倍,是房地产上市公司平均水平四倍多。这才是惊人的暴利证明!我不久前与燕山石化公司的人士接触,他们去年的利润超过40亿元,总结因素是价格高、市场好。可见,中国石油企业是很不错的业绩,怎么还有长期亏损的说法,这不是欺负老百姓没头脑么?
关于中国资源问题的论述
石油和天然气市场是一个最典型的全球化市场。虽然V.I.Vysotskii和A.N.Dmitrievskii乐观地估计,目前全球可开采油气资源为5547×108t石油和634.3×1012m3天然气[42]。但是,因为油气资源的稀缺性、资源禀赋的不均衡性,以及卖方市场的特殊性,致使石油和天然气产品被国家垄断,其销售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因此使得世界油气市场的价格受控于这些国家或其组织。那么,价格变化规律也不例外。而油气价格的波动将会给石油进口的成本管理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导致经济风险增加。
另外,石油价格与国家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据IMF公布的数据显示,原油价格每上升10%,全球的GDP会减少0.10%~0.15%[47]。2005年原油国际价格较2004年上涨42.1%,世界经济因此减缓了0.8%[48]。因此,说明油价的波动将影响到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战略油气储备的价值。另一个值得重点关注的是世界石油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这将关系到中国石油进口的经济安全性。
1.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化分析
近30年来,世界油气市场的价格变化波动很大且总体呈上升趋势。从1980年以来,国际石油市场的交易价格总体呈现不断上升趋势的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其他特征。
一是不同地方的石油交易价格差别较大的同时又具有地域代表性。就BP公司2010年的世界能源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来看,4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石油交易价格,即迪拜(Dubai)、布伦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萨斯(West Texas Intermdiate,W T I)。它们分别代表着中东、欧洲、非洲和美洲地区的石油交易价格。基本呈现前者的石油交易价格最低,西德克萨斯价位较高的规律。但是,2005年以后福卡斯取代了高油价地位,2011年和2012年西德克萨斯取代了低价位地位(图6-3)。这与该地区的石油需求状况和油质水平挂钩,2007年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世界各地石油交易价格差从7.09美元/桶(2008年)降到1.96美元/桶(2009年)。同时,也应该看到美国的页岩气的开发利用,这个石油资源替代品对其价格的影响非常明显。
图6-3 1980-2010年世界石油交易价格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二是不同地域的石油交易价格差在不断地加大,同时显示价格差与价格水平有一定关系。1980年到1989年间平均价格差为2.10美元/桶、1990年到1999年为3.09美元/桶,而到了2000年至2009年间就上升为4.91美元/桶。利用1980年至2011年间迪拜(Dubai)、布伦特(Brendt)、福卡斯(Nigerian Forcados)和西德克萨斯(WTI)的石油交易价格数据,可以计算出每一年的石油交易价格极差值(图6-4),其也显示世界石油价格地区差别不断加大的趋势,尤其是21世纪以来更加明显。
图6-4 1980-2010年间世界石油交易价格极差变化趋势图
三是世界石油价格在2008年达到有史以来创纪录的油价147美元/桶。虽然2007年以后至今欧洲和美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呈现负增长,能源消费随之下降,但是经济发展受人关注地从西方转向了东方,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不容置疑在该时期对整个世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由此也带来了对石油需求量的提高,石油使用量的增长也就从西方转向亚洲,世界对石油的总需求量增长还是基本没变,致使石油价格在该时期下降程度超出估计。
里卡多战略咨询公司在2011年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影响世界市场油价的主要因素分为供给因素、需求因素等。包括OPEC的产能、配产政策,以及石油公司在石油期货市场上的投机行为等[49]。
2.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油价变化关系分析
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的大起大落对中国产生影响的最直接途径就是中国进口石油资源量(表6-6)。
表6-6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油价变化趋势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资源综合统计年报1990—2008,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8-2013,中石油网,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中国的石油生产与消费需求的关系从1993年开始出现不平衡以来,就不得不依靠石油的进口来弥补其差额。因此从1994年至2012年间,表6-6数据就显示随着中国年需求量的迅速提高则从国外进口石油的量逐年攀升。1996年比1994年增加了近7倍,而2004年比1994年增长了60多倍。从2000年以来,中国年进口量比20世纪90年代增长速度加快,尤其是2008年以后(图6-5)。2000年5.1294×108桶到2007年的11.9109×108桶,8年时间增长了1.32倍(表6-6)。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化有3个较为明显的增长台阶,2000年、2004年和2008年(图6-5)。中国有如此强劲的石油进口需求,那么国际油价与其关系非常值得研究。
图6-5 中国石油进口量与国际石油价格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世界石油交易价格相对较高地区代表为西德克萨斯和布伦特价格。以此为代表,与中国石油进口量的变化规律总体趋势比较。由此(图6-4)显示,总体趋势是世界石油价格不断上升,中国的石油进口量不断提高。但是2000年至2002年,随着布伦特石油价格降低,中国石油进口量却有所减少;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石油价格下跌,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却一直快速增加。这可能与中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陆续完工进入注油期有关。中国石油进口量变化趋势和世界油价相对较低的地区代表价格迪拜和福卡斯的变化规律与前基本相同。
从中国石油进口价格与国际石油市场价格走势比较来看,2000年至2003年间,中国进口石油的平均价格基本与国际油价的最高值持平,以后该问题有所缓和(表6-7,图6-6)。但是这个平均价格是由不同品质的原油进口金额平均而得,若低质低价的原油进口的多,那么平均价格就会下来。所以这还不能说明中国原油的进口完全抓住了国际原油市场最低价格机会了,只是已有这种倾向。
表6-7 中国石油进口平均价格与油价变化趋势 单位:美元/桶
续表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1-2009;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注:平均进价由进口量与金额计算而得。
图6-6 中国进口原油平均价格与国际油价比较(数据来源:中国国土资源年鉴2001-2009,中国海关统计年鉴2009-2013,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13)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石油进口量增加时国际油价就上升,当然这本身也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个现象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只要中国石油进口需求加大,国际市场就会提价;另一个方面也可以认为中国的石油需求对国际油价已经有了影响的力量。前者对于中国发展经济,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地位等都为威胁因素,后者则说明已有了影响市场的机会。所以应该想办法采取措施,抓住该机会,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国际名声的提高。
石油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
从我国自身的能源矿产资源来看,煤炭资源基本上能自给自足,石油资源的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而起步相对较晚的天然气资源则给我国能源问题带来了新的希望。
能源问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消费总量约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1%。2004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19.7亿吨标准煤,较之上年大幅度增长,增幅为15.2%,其中煤炭消费量18.7亿吨,增长14.4%;原油2.9亿吨,增长16.8%;天然气415亿立方米,增长18.5%。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尚不及美国的10%。但如果按照如此快速的经济发展速度持续下去,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将会愈发清晰:能源问题将会严重遏制我国的经济发展。
煤炭资源:能源老大地位不容置疑
煤炭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的第一大能源,不论是在能源的生产还是消费领域,煤炭始终占据70%以上的比重。根据有关权威部门论证,最近几年煤炭在我国能源构成中的比重为65%左右,即使是到了本世纪中叶,这一比例仍旧会达到50%以上。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煤炭都是我们经济发展所依靠的基础能源,煤炭工业会越来越显现出无以替代的战略地位。
我国煤炭产量受总体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调控影响颇大。在上世纪末的几年里,我国煤炭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经营秩序混乱,企业经济效益下降,行业整体亏损,这使得1999年底,全国累积关闭矿井3.1万多处,压产2.53亿吨,当年我国煤炭产量降至10.5亿吨,煤炭工业一度陷入困境。而自2003年以来,我国煤炭经济出现了产销两旺的可喜局面,2003年至2004年,我国煤炭产量分别达到16.7亿吨和19.56亿吨。
煤炭的重要性也是由我国能源矿产资源的天然储量所决定的。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煤炭资源丰富,而石油、天然气相对贫乏。最新资料表明,我国煤炭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储采比(现在发现的储量与目前年产量相比)为93,占化石能源的90%以上。按同等发热量计算,相当于目前已探明石油和天然气储量总和的17倍,足可见煤炭资源在我国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煤炭还具有煤类齐全,品质优良的特点。煤炭种类从褐煤到无烟煤均有分布,其中褐煤占保有储量的12.69%;低变质烟煤占保有储量的42.46%,是燃料、动力用煤和生产煤气的优质原料。煤质总体上讲较为优良,特低硫煤和低硫煤占总量的半数以上,且煤炭储量中以中高热值和高热值煤为主,低热值和中低热值煤则很少。
但是,我国煤炭资源的地域分布却极其不均衡。在昆仑-秦岭-大别山以北地区,探明保有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储量的90%以上,其中山西、内蒙古、陕西、贵州、云南、安徽六省(区)储量占储量总数的77.6%,而京、津、冀、辽、鲁、苏、沪、浙、闽、粤等14个东南沿海城市的储量,仅占全国煤炭保有资源量的5%左右。从而我国煤炭资源在地理分布上的总格局是西多东少、北富南贫。这恰与我国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呈逆向分布,煤炭基地远离煤炭消费市场,促使我国形成了西煤东调、北煤南运的煤炭消费格局。
长期以来,我国较低的煤炭价格水平,使煤炭行业一直处于微利和亏损的边缘,其中自建国以来有25年全行业亏损。据统计,1985年-2003年,仅补贴煤矿亏损一项中央财政就动用了512亿元资金,使得国家负担沉重。较低的煤炭价格,也导致煤炭行业竞争力下降,煤炭企业很难积累起建设及开采资金,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国家的财政补贴,企业缺少了应有的活力。
国家曾实行的低煤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用煤企业节约了成本,使企业在能源成本上降到最低,却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企业不节约使用煤炭资源的态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煤炭利用率很低,浪费情况十分惊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尤其是电力、冶金、建材、化工四大主要耗煤工业对煤炭的旺盛需求(2004年四大工业耗煤量分别占我国煤炭产量的32.2%、10.1%、9.2%和4.6%),有力拉动了我国国内煤炭价格的上涨。2001年,我国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商品煤综合售价为150.59元/吨,以后几年持续上涨,到去年为止,售价已经达到206.54元/吨,上涨37%以上。
煤炭价格的上涨无疑给我国经济带来很多好处。煤炭价格回归于煤炭资源的本身价值,对促进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激活煤炭企业经营活力使企业走入良性发展轨道、改善煤矿安全条件以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都十分有利。
由于煤炭资源内需的增加和国际市场上竞争的加剧,我国煤炭净出口量今年会有所减少,但价格随着国际煤炭价格的上涨而有所上扬。我国煤炭出口量占煤炭生产总量的5%左右,主要出口市场有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印度、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
虽然我国煤炭行业这几年总体形势看好,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煤炭开发过程中存在的某些条件的制约。首先,我国煤矿高沼气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很多,而且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这类矿井的比例还可能进一步加大。还有矿井高水压、高地温、高地压的问题也日渐增多,这些都会给我国矿井带来安全隐患。此外,煤炭的开采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却也与煤炭资源的西多东少、北丰南贫形成反向分布的格局,所以中西部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不可避免的将面临水资源缺乏的严峻问题,且随着工农业的发展,中西部矿区的缺水问题将日趋严重。
石油资源:国内产量远不能满足需求
2002年,我国原油消费量达到2.457亿吨,排名一跃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4年消费量更是接近3亿吨。建国以来,我们的石油工业曾有着让人自豪的光荣历史,经过石油工人的不懈努力,我们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如今,经济的发展又使我们遇到了十分迫切的问题,对石油进口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以及对国际石油供应的担心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保证石油的供给则需要我们加以特别的关注。
我国自己的石油生产这几年增长缓慢。资料显示,自95年以来,我国国内石油生产年均增长仅为1.7%左右,而与此同时,石油的需求年均增长则达6%。可见,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远远不能满足石油需求的增长要求,石油供给的缺口很大。
目前,我国的石油生产呈现东部油田减产、西部油田发展缓慢、海洋石油产量不高的总体状况。以2004年上半年为例,我国第一大油田大庆油田原油产量下降了3.5个百分点,作为第三大油田的辽河油田也减产2.5%,而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虽在增产,但也仅仅增产了0.2%,东部油田的稳产越来越难。同时,海洋和西部的部分油田产量也有所下滑,致使去年上半年我国原油产量增幅下降。近年来,我国石油新建的生产能力难以弥补老油田的产量递减,“挖潜增效”早已成为老油田的生产口号。
据《中国油气矿源勘查前景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下半年,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总量为150亿吨左右,仅占世界最终可采石油资源的4.8%,人均拥有石油可采资源总量和人均产量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
而且我国石油资源的赋存条件较差。陆上约有36%的石油资源分布在高原、黄土塬、沙漠、山地、沼泽和滩海等非常恶劣的环境中,还有56%的石油资源量埋藏在2000~3500米之间,此外西部石油资源埋深则以大于3500米 的为主。就油质来说,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的16%以上都是非常规的重稠油,海上石油中的重稠油比例也很大。而待探明的可采资源量中大都是埋深更大且质量更差的难以动用的石油资源。所以石油的赋存特点就决定了我国大部分石油的勘探开采成本普遍较高,优势并不明显。
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从2003年的36%上升到了2004年的44%。这个数字在2001年和2002年分别是25%和28%,增长速度很快。2004年进口石油已达到1亿吨以上,而在1999年仅为4000万吨。所以国际上石油价格的上涨给我国带来的冲击很大,目前我国日需石油约630万桶,其中有200多万桶依赖于国际市场。也就是说,如果石油价格维持在50美元/桶左右的高位,那么相比于两年前的35美元/桶价格来说,我国每天要多付出大概3000万美元。
较多的依赖进口使我国石油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人。因为我国进口的石油有一半左右来自中东,而美国通过控股或参股的方式对这些地区加以控制,有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以达到控制中国油气供应的中亚源头的目的。此外,我国进口石油的海上运输同样受制于人,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公司的油运业务大部分是由外国航运公司所承运,因此一旦遇到不可抗拒的风险,我国石油能源的供给将会变得非常被动。
石油在目前的国际能源消费中占到40%,是世界许多国家重要的能源支柱。从这个意义上说,石油是世界经济的“血液”。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经济增长与国际石油需求增长存在着较明显的相互对应的周期性变化规律。2004年是自1976年以来石油需求增长率最高的一年,但是这个周期已有下降的趋势。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增长率是因为美国和中国有非常强劲的经济增长。在过去的25年中,发展中国家从来没有出现过5%这么高的石油消费增长率。中国达到世界GDP增长的24%,经济增长率为9.5%,2006年还将持续这个态势。我们可以看到,200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上年的5%降至4%,2006年可能保持相同的增长率。即使这样,该数值仍然要高于3.3%的长期平均增长率。
近40年来石油消费增长与世界经济增长变化情况(据IMF,2006;BP,2006)
石油对国家经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原油作为一种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原油价格经常伴随着供应短缺或过剩而发生大幅度波动。石油价格的暴跌和暴涨,都是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并直接影响到一国经济的发展。据亚太经合组织估计,石油价格每上升10美元/桶,就会使全球通货膨胀率上升0.5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下降0.25个百分点。该组织还认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已经从2003年的1.1%上升到2%,主要就是由于石油价格上涨造成的。而美国经济的几次衰退(分别是1990—1991年,1980—1982年,1974—1975年)前,都发生了石油价格的暴涨。
由于原油作为一种商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原油价格波动不仅直接影响到企业运行的成本和盈利能力,而且还对居民和家庭的日常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原油净进口国来说,原油价格上涨直接增加其原油进口成本,并对其经常账户产生不利的影响,并进一步影响其经济运行状态,严重的油价上涨往往导致随后的经济衰退、通货膨胀、失业人数的增加。
从1970—2004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变化情况看,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在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出现过五次较大幅度的上涨。从历史上看,油价的大幅度上涨对全球经济产生明显的冲击,其中,最严重的冲击是1973—1980年间的两次石油危机所产生的冲击。
时间原油价格对发达国家影响初始价格(美元/桶)最高价格(美元/桶)价格涨幅(%)贸易平衡(亿美元)GDP增长(%)1973—1974年3.311.6252-880-2.61978—1980年12.935.9179-2320-3.71989—1990年17.928.358-380-0.21999—2000年18.028.257-960-0.42003—2004年28.937.329-1070-0.3
原油价格变化对发达国家贸易和经济增长影响(据IMF,2005)
历史数据表明,1973年的那次石油冲击,使得发达国家的经济陷入了1974—1975年的严重衰退,而20世纪70年代末的石油危机更使发达国家出现了1979—1982年长达3年的特大的经济危机。在后一次经济衰退中,整个西方陷入了通货膨胀和工业生产下跌的停滞膨胀,即经济滞胀。从1971年到2003年美国出现的五次经济衰退都与油价大幅度上涨有关。除了1973年、1980年衰退与油价上涨基本同步外,其他三次存在一定的滞后。
2004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中高油价与高增长率并存,表明国际油价飙升并没有像20 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期那样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甚至爆发衰退。原因一方面是以美国为首的占世界经济最大部分的发达国家,经济正处于复苏的上升期,消费出现新热潮,投资显著增多,因而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石油消费大国通过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替代能源等节能措施,降低了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存度。
1970—2003年美国原油进口实际价格与经济衰退的对应关系(美国能源部等,2002年)
但是,油价飙升仍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首先,它抑制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速度。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每桶石油的价格上涨5美元并持续一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就将减少0.3%,同时,油价上涨还带动了航空、交通运输、冶金、化工等高能耗行业成本或产品成本上升。其次,高油价还使全球通货膨胀有灰复燃之势,股市和汇市也动荡不已。
值得关注的是,高油价困扰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高油价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冲击要比对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的影响更严重。据国际能源机构估计,如果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并保持下去,一年内美国、日本和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降0.3、0.4和0.5个百分点,而亚洲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将下降0.8个百分点。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受高油价更大冲击的原因在于对原油需求持续高速增长和能源利用的低效率。美国能源部预计,从2001—2025年,全球原油需求量年均将增长1.9%,其中亚洲发展中国家的需求量年均增长率将高达3.2%,增幅大大高于美国的1.5%、日本的0.3%和西欧的0.5%。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亚洲发展中国家原油需求旺盛的主要原因。发达国家不断将制造业生产转移到亚洲地区,也增大了亚洲发展中国家的原油需求。亚洲发展中国家能源利用效率低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些因素使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抗高油价的能力比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经济低得多。其二,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到目前为止,高油价还没有使亚洲经济增长步伐明显放慢,但据一些亚洲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高油价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已显著增大。因而,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亚洲经济有陷入“滞胀”的危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