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下降对股市有什么影响-油价下跌影响电车销售是谁说的观点
新能源车涨价,特斯拉官降,中国品牌跟进,燃油车掀桌子,部分车企开启保价模式。以上大约是从去年底到今年初,国内车市的经历的一系列过山车似的价格大乱斗。就当上个月大家还在讨论价格战要打到什么时候,到底是“保价派”技高一筹,还是掀桌子的更得人心时。国内油价迎来今年最大涨幅,以及碳酸锂半年不到的时间暴跌近66%的消息,恐怕要为一季度风风火火的汽车价格战,画上一个句号了。
份额降、油价涨,油车再打价格战也没用?
持续数月的价格战,简单来说,就是车企们为了留在“牌桌上”所做出的努力。但是价格战拼的却不是车价本身,甚至也不是制造成本,而是在风云变幻的车市格局中,对于产品、车企的预期。试想,如果明确告诉你,某家车企明天就要关门大吉。那么即便现在它的产品就是打骨折,恐怕绝大多数人也不会选择去趟这趟浑水。这种案例并非没有发生过,对于曾经选择退出中国市场的品牌而言,其收尾的库存,最终归宿往往是租赁或二手市场。而它们在退出之时也并非没有选择大幅降价,但无论消费者还是车市同行,对此行为其实大多也都并不在意。
那为什么现在都开始在意了呢?因为彼时的降价,是准备卷铺盖走人,而现在的降价是为了继续撑下去。特别是对于燃油车领域而言,大家账本都非常清楚。首先,大盘是基本稳定的。自2017年到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基本围绕2400万辆左右水平震荡徘徊。其次,存量的数据中,新能源车的份额逐渐提升。去年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已经突破650万辆,同比几乎翻番,实现每卖出四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的格局。按照前面“买预期”的论调,其实燃油车目前已经处于守势状态,而油价可能会是压垮这一姿态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全球主流车企纷纷选择“锁”燃油车科技树,将有限的财力和精力都投入到挖新战壕时。其实也等于变相“锁”了燃油车的制造成本。平台化的制造方案,多产品(甚至多品牌)共线的生产方式,成熟的供应链体系。简单来说,只要边际效应能够维持,燃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保持在可控且较低的水平。这也成为传统车企打价格战时手握的重要筹码。但油价对于消费预期的影响,恐怕会导致传统车企不再愿意主动将手中的筹码掷出,而是被动选择固守。
我们先来复盘一下近年来油价与车市的关系。在去年上半年一波10涨2跌的走势下,国内油价也从“6元时代”快进到“9元时代”。叠加其它因素影响,去年3-5月份国内汽车销量同比降幅明显,但同期的新能源车市依旧保持正增长状态。然而到了去年下半年,整体画风为之一变。一方面,3涨8跌的油价走势,并没有让“10元时代”到来,还在年底成功将92号汽油压在了8元以内。另外,部分燃油车的购置税优惠政策,也刺激了去年下半年的车市表现。
再把时间拨回今年,虽然购置税优惠告一段落,但油价在第一季度基本克制,并且3月份的两连跌,让很多地区的95号汽油都跌入了8元以内。相对宽松的油价走势,让车企的价格战足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但4月份的大幅上涨,无疑再次唤醒了消费者对于油价的记忆。特别是在地缘局势暂无缓和迹象,以及供需关系的客观状态下。消费者恐怕也会产生油价将会处于高位震荡的预期。加上燃油车本身就处于份额被挤占的防守姿态,叠加使用成本的预期,车企自身继续价格战的预期收益自然会持续萎缩。当然,燃油车也不用担心新能源车会趁机利用价格“收割”,因为它们也准备收手了。
喘口气、继续卷,电车也打不动价格战了?
从市场份额来看,新能源车预期向好,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面对新势力的加入,中国品牌的崛起,以及传统外资车企的转型,整体大盘的向好,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分到预期的蛋糕。于是新能源车也一度选择在价格战问题上与燃油车联动。但是热闹的价格战掩盖了至少两个问题。其一是国补的取消,即便是退坡之后的水平,对于国内新能源车企而言,在成本压力上绝对是“伤筋动骨”的存在。另一点则是技术上的投入,无论现在热门的800V,还是智能驾驶、座舱,以及充电桩与换电站等硬件投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仅以造车新势力“蔚小理”来看,如果刨除研发费用一项,那么至少理想汽车已经可以实现盈利了。
当然,与很多手里只有一本新能源账的中国品牌车企不同,绝大多数外资车企还有燃油车可以输血。不过就像前面聊的那样,燃油车现在处于自顾不暇的状态,恐怕也只有诸如宝马、奔驰这种一线豪华品牌受波及程度较小。但这些具有宽阔护城河的品牌,本身从来也没有加入价格战的意思。
再把视线拉回新能源车,其价格战标志性事件当属特斯拉今年的大幅官降,以及国内油价缓和时,燃油车掀桌子带来的市场“恐慌”。如果说后者带来的“危机”已经消散,那么前者还会再动手吗?无论是同行的试探,还是消费者的期待,有关特斯拉在上周六再次大幅降价的传闻确实“如期而至”。只不过特斯拉这次选择让同行安心。顶着特斯拉“全球定价最低”市场的头衔,上周“星舰”都炸了,又怎么可能再降价呢?这当然是开个玩笑,但特斯拉所谓“成本定价”的策略也实属贴金。实际原因恐怕只要翻看特斯拉去年的销量、订单表现就一清二楚了。
去年12月份,特斯拉中国批发销量环比下滑超4成。这似乎做实了特斯拉当时在国内减产,以及销量不及预期的传言。而根据有关数据披露,去年年底,特斯拉在国内挤压的订单只剩5千多台。这些或许才是刺激特斯拉在今年年初直接在价格上“放大招”的根本原因。但是降价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在显现。根据今年一季度的数据,特斯拉营收同比增长近24%,净利润却同比下滑约24%。很显然,降价带来了销量,但盈利能力也下滑迅速。从产品毛利率来看,特斯拉也几乎下滑了10个百分点,毛利跌至20%以内,已经低于经营目标线。这种局面下,趁着上游大宗供应链降价“回血”还来不及,又有谁会挑头搞价格战呢?
总之,一季度国内车市略显混乱的价格战似乎要被画上句号了。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车,确实在价格战之中收获到了一定的销量。但油车的前景并不完全在自身的价格上,反倒是继续“割让”利润,所能得到的正向反馈在减少。如此以来,等待类似去年购置税政策那样的“普惠”性质的利好,似乎成为更理想的选择。而新能源车方面,就算是成本控制大户特斯拉,也得喘口气。与其指望碳酸锂的暴跌促使新一轮价格战开启,还不如期待诸如4680电池、一体压铸车身等基础落地,从根本上进一步压低成本,以实现“油电同价”。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路咖汽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为什么有很多人抵触电动车?是认知落后不懂车 还是固有通病没解决
油价上涨有的股票是上涨的,有的股票是下跌的,具体要分情况来讨论,具体分析如下:
对股票利好方面:
1、新能源行业股票
油价可以说是全球经济的晴雨表,对股市发展有较大的影响。油价上涨一方面是利好于能源公司的,油价上涨时候石油的销售量肯定是大幅度降低的,人们一般会选择电车出行或者某些新能源车等等,那么就能够提高该行业的销售能力和盈利能力,短时间内该行业的收益一般是大幅度增长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某些新能源汽车行业股票的上涨。
2、石油开采行业股票
石油价格上涨之后对石油开采以及加工行业的影响应该是最明显的,一般来说,油价的上涨能够刺激某些行业对石油的开采和加工,所以油价上涨,该行业的收益是比较明显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行业股票的上涨。
对股票利空方面:
1、基础材料行业股票
油价的上涨会导致某些基础材料行业的生产成本增加,比如说一些需要使用石油的机器,或者一些靠石油发动的设备等等,生产成本的增加会对该行业的盈利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收入减少,那么可能导致该行业股票出现下跌的情况。
2、消费类行业股票
石油的上涨抑制了某些消费,石油上涨之后,某些消费者购买石油需要支付更高的费用,那么就会导致消费的减少,对零售商和某些汽车制造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说购买烧油汽车的消费者大量减少,出售石油的零售商收入降低等,可能导致该行业股票的下跌。
在面对油价上涨所带来的某些不确定性时,建议投资者时刻关注油价的变动,并且掌握相关信息。适当的进行风险管理也是比较重要的,对不同的行业影响进行分析,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建议投资者可以进行分散投资,其是降低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
不仅消费者抵触电动车,就连丰田章男也一直在抵触电动车,不是电动车不好,而是之前电动车受技术限制并不靠谱!
丰田 汽车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电动化的进程,当时正好赶上了石油危机,全世界的油价一路飙升,并且环保越来越严格,丰田迫不得已走上了第一次转型之路。
当时丰田面临三个选择,一是混动,二是纯电,三是氢燃料,以现在的眼光看,肯定是纯电路线是最简单的。
可是走纯电路线将面临3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1、大规模使用铅酸电池会带来严重的污染。
2、电动车需要建设大量的充电桩,建设成本高,回报周期长。
3、搭载铅酸电池的电动车续航里程短,使用寿命短,不如燃油车方便,推广难度大。
当年电动车面临的问题,其实现在也没能完全解决,丰田认为走纯电路线根本不靠谱。
90年代初的通用 汽车 就是前车之鉴,投入了数十亿美元研发,结果在当时的美国人看来电动车就是智商税。
丰田放弃了技术路线最简单的电动车,把研发重心放到了油电混合动力 汽车 和氢燃料电池。
1997年,丰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油电混合动力 汽车 普锐斯,一上市就横扫欧美,成为新能源车的代表,即使不用充电,百公里油耗也能低至3.2L。
2021年11月份,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发表了关于“零排放” 汽车 的“格拉斯哥宣言”,承诺在2040年在全球范围内停止销售内燃机 汽车 。
但是,丰田带头反对这个宣言,日系车企全都没有签署,丰田章男一直都认为:“新能源车技术演进方向是从油电混动到氢燃料。”
俗话说得好,说话不要说得太满,不然容易尴尬,转眼来到了2021年12月份,丰田章男突然宣布All in(全力以赴)纯电动车,一口气发布了十多款纯电动车型,并且宣布将雷克萨斯全系电动化。
你们看,丰田章男从反对到All in电动车,这中间只隔了一个月。
我对丰田进入电动车领域一点都不意外, 早在2020年03月25日比亚迪和丰田就共同出资成立了“比亚迪丰田电动车 科技 有限公司”。
有消息称:“比亚迪负责整车设计、研发、制造,丰田只负责验收。”
如果真是这样,说得直白一点,以后丰田在国内销售的电动车就是比亚迪电动车贴了丰田的车标。
真是风水轮流转,以前比亚迪借鉴丰田,现在比亚迪和丰田平起平坐,或许这就是我们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车的根本原因,一改百年 汽车 工业落后的局面,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弯道超车。
丰田进入电动车领域,说明了氢能源车目前无法有效推广开来,政策和资本都站队了电动车,随着电动车市场越做越大,丰田也想分得一杯羹。
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产电动车一开始给消费者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可以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014年,特斯拉公布了部分专利技术,国内造车新势力突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一夜之间多了很多 汽车 品牌,时间已经过去8年了,至今还有很多品牌没有量产一款车。
造车新势力发展路线基本相似,大部分都是PPT造车,结果大家可能都知道了,目前发展势头较好的只有“蔚小理”。
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完全不一样,有工厂、有技术、有资金,本来转型电动车是比造车新势力有优势的,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传统车企的造车思路停留在燃油车时代,认为电动车只是驱动方式变了,把现有的燃油车型里面的三大件换成了电驱、电控、电池,造出的电动车都是“油改电”。
虽然造车新势力都是找传统车企代工,但至少是全新的纯电平台,至少以智能化为发展方向,至少造出的电动车没有燃油车的影子。
在2019年之前,路上行驶的电动车基本上都是油改电,这些电动车都存在电控技术落后、续航里程虚标,给消费者的感觉就是不靠谱。
当时很多网约车司机开的都是这种油改电动车型,他们发现电池衰减快、冬天续航短,且充电非常麻烦,导致网约车司机对于电动车的评价极差。
当时很多二手车商看见这样的电动车,也不会给出较高的估值,造成二手电动车保值率极低。
这些电动车不仅伤害了第一批电动车主的心,还阻碍了国内电动车的发展,电动车发展所需要的电池技术、快充技术、电控技术,以及智能化,这些统统都没有进步。
很多人对于电动车的印象都是来自于网约车司机和二手车商,他们的评价奠定了电动车早期的口碑,这种不好的口碑让很多人内心深处抵触电动车。
2018年特斯拉宣布在上海建立超级工厂,这是国产电动车发展最快的一年,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都感到了危机。
整个电动车行业进行了重新洗牌,传统车企开始发力电动车,造车新势力量产车型陆续下线。
比亚迪汉EV、小鹏P7、蔚来ES8等车型陆续进入大众视野,第一印象就是好看,与燃油车行成了本质的区别,并且续航长了、充电快了。
一部分人对于电动车的认知开始改变了,他们成为了第二批购买电动车的车主,各方面的体验感都好于油改电,电动车良好的口碑也开始口口相传。
于是不同的声音出现了,电动车百公里成本不到10元、动力强、驾驶平顺、静谧性好、智能化程度高,开惯了电动车再也不愿意开燃油车。
在我看来,有一部分人对于电动车的认知落后,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电动车的进步,还有就是电动车的硬伤确实没有完全得到解决。
里程焦虑的本质是“补能焦虑”,只要补能方便快捷,电动车500公里续航里程就足够了。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 汽车 保有量达784万辆,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约261.7万个,车桩比约3:1,纯电车保有量增大,放大了电动 汽车 出行的充电难题。
只要遇到节假日高峰出行,很多电动车主就要面对排队充电,这种排队充电的场景被很多人看见以后,加深了他们对于电动车的抵触心理,认为电动车就是没有办法跑长途。
目前来说,电动车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完善配套设施需要时间,对于有长途需求的消费者来说,电动车确实不是最好的选择。
很多人是没有固定停车位的,燃油车可以租停车位,可以随时换车位,电动车就不能这么随意了,安装一个固定充电桩需要成本,要是经常换车位成本就太高了。
租车位不行,买车位又太贵,有一位网友说:“自己住在深圳,一个车位要20万元,比车都贵了,没有停车位,只能购买燃油车。”这样的观点不在少数。
对于停车位较贵的城市,即使电动车成本低,但要是算上综合用车成本,或许就没有燃油车有优势了。
要是说大家对电动车抵触的根本原因,或许就是动力电池具有衰减的特性了,很多人认为电动车换个电池要七、八万元,前面省的油钱,换一个电池就回来了。
很多车企为了缓解大家的购车焦虑,对电池做出了质保政策,甚至对电芯做了终身质保政策。
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但是这些并不能打消大家的顾虑,很多人质疑电池质保政策,甚至认为其中充满套路。
说白了,这些人顾虑的本质是害怕电池衰减,但动力电池并没有那么容易衰减,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可以循环2000次,家用车正常使用10年以上都不会出现明显衰减。
那些说电池衰减快的人,还是那批油改电的网约车司机,只能说,被伤过的心一时难以抹平伤痕,固有的认知不改变,或许一辈子都会抵触电动车。
时代发展的洪流滚滚而来,不论你是否抵触电动车,电动车的时代已经大踏步地向我们走来的,谁也阻挡不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