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为什么要涨价-柴油价格为什么是国家调控体系

一、正面回答

成品油定价机制,即成品油定价的过程方式、法则方案。成品油定价机制在经历多次改革后由国家发改委于2009年3月26日披露了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这个机制实现了与国际油价实行有条件的联动,此举有助于理顺国内成品油价格,并逐步跟国际油价接轨。

二、分析

2016年1月1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消息,决定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机制,设置调控上下限。调控上限为每桶130美元,下限为每桶40美元。自2018年11月30日24时起,国内汽油、柴油价格每吨分别降低540元和520元。

三、成品油定价机制特点是什么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由原先的上下浮动改为最高零售价格制。理想中的石油定价机制应该是: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要有利于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

最近汽油柴油掉价国家调控什么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居民消费不断升级,成品油的消费需求也快速攀升。成品油的价格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我国的成本油定价经历了由计划定价到市场定价的转变。建国以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成品油价格一直由政府统一制定与管理。随着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成品油定价方式发生转变。从1998年开始,我国的成品油价格从国家定价开始向市场化转变,其间经历了四个阶段。

1998年6月3日,原国家计委出台了《原油成品油价格改革方案》,规定国内原油、成品油价格按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相应确定,这标志着成品油定价市场化的开始。其中,原油基准价由国家计委根据国际市场原油上月平均价格确定,每月一调,汽油和柴油则实行国家指导价,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微博]集团在此基础上可上下浮动5%。2000年开始,国内成品油价格开始与国际市场接轨,跟随国际市场油价的变化进行调整。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接轨机制进一步完善,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石油市场价格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油价上下波动幅度在5%—8%的范围内时保持油价不变,超过这一范围时由国家发改委调整零售中准价。这一阶段的改革中,由于市场化程度并不完善,调整的规律化容易引起更多市场投机性。

2003—2008年,成品油改革的第二阶段,由于国际油价进入大幅波动且快速上涨的环境中,成品油价格由国家发改委宏观调控,通过让国家和企业消化高油价成本,将国际油价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降到了最小。这次定价机制的调整,尽管缓解了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的影响,但是违背市场化原则,导致国内外油价长期倒挂,并引发供需失衡的市场形势。

2009年,国家发改委再度推出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方案规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当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80美元时,按正常加工利润率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80美元时,开始扣减加工利润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润计算成品油价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时,按照兼顾生产者、消费者利益,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原则,采取适当财税政策保证成品油生产和供应,汽、柴油价格原则上不提或少提。此次改革,加快了国内成品油市场化程度,进一步与国际接轨,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由于调整周期过长,价格调整变化难以跟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波动,仍遭到不少市场人士与专家的质疑。

2013年后,进入到国内成品油改革的第四个阶段。2013年3月26日,国家发改委公布完善后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主要内容,一是将成品油调价周期由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二是取消挂靠国际市场油种平均价格波动4%的调价幅度限制;三是适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品种。此次改革使得国内油价能够更为灵敏地反映出国际油价的变化。部分市场人士认为,新机制体现的成本定价思路,保障了炼油企业的利润,但是并未能反映出国内的实际供需形势,这一点仍有待完善。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什么还要保留中央定价目录

物价是与我们大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柴、米、油、盐、酱、醋、茶,凡是与民生消费,与百姓的银子相关的一切似乎都在涨。

我是明显感觉到了物价的上涨,而且感觉得很明显:人们说汽油涨价太快了,车买得起,可车油用不起。水价也在涨,我们这里没安水表,是按人口收的税费,过去一季度连卫生费一起,我家三口共是七十多元,现在已经涨到95元了,电也涨价,我家是煤气罐,国际油价一涨,煤气立竿见影就涨,过去才六十多元一罐气,现在都涨到85元一罐,最高涨到95元一罐的时候,什么东西都涨的叫人耐受不了。房价也高的离谱,本想买一套大一点的房子,可是买不起房了,只好还继续蜗居吧。

生活必需品物价飞涨,去年菜还便宜一点,现在贵了。前每天哗哗的流出,钱不值钱了!我天天去早市买菜,就拿菜价来说吧:每年春节时都是一元钱三斤的,这时候,白菜也就是5角一斤,而今年涨到2元一斤,土豆今年涨到2元5角一斤,大蒜、姜都涨到七元一斤了。这些都是老百姓每天的必需品,贵也得买呀!今早看到从外地新进的土豆卖到5元一斤,更有甚者,是一摊主处有堆很大的土豆,我问多少钱一斤?他说反正你也不买,愣没告诉我,估计怕我买不起吧?真郁闷!其实这些都是大路菜,又不是什么细菜,这么贵,工资涨不过物价,真都快吃不起啦。

据说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确实存在,来自国外的输入性通胀很难阻挡,人们的通胀预期进一步加强,四种风险可能导致通货膨胀:

一是输入性通货膨胀。我国对国际市场上大宗基础性商品的依赖性很高,石油进口占一半以上,铁矿石更高。今年,全球经济会复苏,对这些商品的需求也会加大。一旦这些商品价格不断上涨,必然会推高国内的价格上涨。这是我们挡不住的。

二是通胀预期加强。千万别小看这个预期。举个例子,比如说每个人都预期今年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势必会导致一部分人做出行动,什么行动呢?他们就是去抢购。预期的因素就会拉升价格。

三是今年是要深化改革。为什么我国的增长方式是高能耗、高污染,就是因为污染环境成本太低,就是因为资源价格不合理。怎么办呢?就要深化改革、就要实施价格改革、就要提高污染排放的成本、就得提高一些有重要资源的价格。所以,就得改革,如果改革的话,很有可能推高居民消费价格。

第四个造成今年价格会上涨的因素,就是去年的基数低,会有翘尾因素。

2010年,中国物价上涨压力很大的一年。为了支持国家深化改革,勤俭节约,能省就省吧,少吃点用点还利于减肥健康生活。真希望涨价的日子早日过去

因为有些商品或服务价格关系到国计民生,例如电价、水价、天然气价格、铁路、公路票价、汽油柴油价格等,如果任由企业自己随意涨价,将对国家与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因此国家必须控制定价权,不能冒险交由企业自己唯利是图的涨价,不能高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心。因此,保留国家定价权,非常必要。